淮南师范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前身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9年,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淮南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淮南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教育部批准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淮南师范学院。2024年,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立项为安徽省首批应用特色高校培育单位。
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在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英语、生物科学2个专业率先进入普通高校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现有化学等9个师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非师范专业,共20个专业实现第一批次招生。
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76.7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2.35万平方米,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2亿元,馆藏图书316万册(含电子图书)。
现有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现有在校生专业61个,在招本科专业55个,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现有在职教职工1306人,专任教师10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5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984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4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1人。培育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23人,省级教坛新秀35人,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团队21个。
学校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努力打造一流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1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6个省级教学团队。先后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66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1项。
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16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教育部项目26项。获批各类专利3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余项,两次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单位”。先后获政府部门各类奖项20项,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奖8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奖4项。
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全国金奖、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40余项。学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教师大奖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等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数十个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与国(境)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国内外高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学生互派活动。
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凝练出了“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的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等院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连续四年获得“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全国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连续八届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要求,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高水平”办学定位,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5月)